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5-05-20
    指南解读
    《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的评估和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5)》解读
    高雁, 渠硕, 李漾, 邱会卿, 何莎, 马晓伟
    2025, 40(5):  389-39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1
    摘要 ( 54 )   PDF (826KB) ( 137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5 500多万人患有痴呆症,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痴呆症最常见的诊断原因,占所有病例的50%~70%。2025年3月,加拿大老年人心理健康联盟(Canadian Coalition for Seniors' Mental Health,CCSHM)发布了《2025 CCSHM临床实践指南:痴呆的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评估和管理》,主要针对AD患者的BPSD的评估和管理。本文主要针对文中躁动、抑郁、焦虑、精神症状和具有潜在风险的性行为表现5个BPSD以及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和精神药物的处方切入,解读指南中的关键建议,涵盖诊断标准、评估手段和治疗措施3个方面,旨在为临床治疗BPSD提供建议,优化存在BPSD的AD患者的全程管理。

    循证研究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严重主动脉狭窄中自膨胀瓣膜与球囊扩张瓣膜的术后并发症的meta分析
    温灿, 彭勇, 刘丹, 范剑峰
    2025, 40(5):  394-399.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2
    摘要 ( 44 )   PDF (1020KB) ( 56 )   HTML ( 8)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中自膨胀瓣膜(SEV)与球囊扩张膜(BEV)的术后并发症差异。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ce等外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中文数据库,通过提取文献中数据,对比SEV与BEV的术后并发症优劣势。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5 939患者。SEV在术后死亡率方面优于BEV(RR:1.34, 95%CI:1.08,1.66)。2组术后卒中发生率、术后起博器植入率、中重度瓣周漏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EV在全因死亡率方面优于BEV,而卒中、中重度瓣周漏、起搏器植入率方面等术后并发症均无明显差异。

    论著
    血常规衍生的新型炎症指标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刘萍, 于猛, 刘明新, 李文锋
    2025, 40(5):  400-40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3
    摘要 ( 36 )   PDF (1108KB) ( 7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衍生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dNLR)、单核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M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院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收集2021年12月-2023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接受PCI治疗的急性前壁STEMI患者共32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按照院内是否发生MACE将患者分为MACE组和非MACE组,此外,根据慢性病种类,分为高血压亚组及非高血压亚组,糖尿病亚组及非糖尿病亚组进行分析。分别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探讨NLR、dNLR、MLR、PLR与研究对象发生MACE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NLR(OR=2.232,95%CI:1.233~4.041,P=0.008)、dNLR(OR=2.128,95%CI:1.398~3.237,P=0.015)、MLR(OR=1.764,95%CI:1.118~2.785,P<0.001)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而PLR与MACE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亚组分析中,高血压亚组中的NLR,非高血压亚组中的dNLR、MLR以及非糖尿病亚组中的NLR、dNLR、MLR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糖尿病亚组中4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提示NLR(AUC=0.781,95%CI:0.720~0.843,P<0.001)、dNLR(AUC=0.687,95%CI:0.622~0.753,P<0.001)、MLR(AUC=0.711,95%CI:0.641~0.781,P<0.001)、PLR(AUC=0.708,95%CI:0.639~0.777,P<0.001)均对研究对象发生MACE事件有一定预测能力,且4个指标联合的预测能力(AUC=0.831,95%CI:0.751~0.863,P<0.001)优于单一指标(P<0.05)。结论 NLR、dNLR、MLR是急性前壁STEMI患者PCI术后院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NLR、dNLR、MLR、PLR均对院内发生MACE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四者联合的预测能力更强。

    哮喘及脱敏治疗对感染后咳嗽的影响
    李远鹏, 刘俊安, 黄巧露, 李天林
    2025, 40(5):  408-411.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4
    摘要 ( 27 )   PDF (987KB) ( 2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哮喘及脱敏治疗两种因素对感染后咳嗽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2024年3月1日-2024年12月31日在我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符合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 PIC)诊断标准的患者417例,有哮喘基础病者(试验组)66例,无基础疾病者(对照组)351例;试验组中行脱敏治疗的为脱敏治疗组(14例),未行脱敏治疗的为一般治疗组(52例);试验组接受止咳、抗哮喘治疗,对照组接受止咳对症治疗;统计分析试验组和对照组、脱敏治疗组和一般治疗组之间的咳嗽病程、咳嗽严重度、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 FeNO)的差别。结果 417例患者中,男性180例,平均年龄(39.26±14.67)岁,女性237例,平均年龄(40.41±14.33)岁;试验组66例,对照组351例。试验组FeNO、咳嗽严重度高于对照组(P<0.05);脱敏治疗组咳嗽严重度低于一般治疗组(P=0.000)。结论 哮喘会增加PIC患者的咳嗽严重度和FeNO,脱敏治疗有助于降低咳嗽严重度。

    TIPE2和FOXP3在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孔丽, 赵素贤, 张莹, 金萌, 王闪闪, 任伟光, 张玉果, 孔令波, 韩芳, 纪雷
    2025, 40(5):  412-416.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5
    摘要 ( 23 )   PDF (684KB) ( 0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肝癌和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诱导蛋白8样分子2(tumor necrosis factor-α-induced protein 8-like 2,TIPE2)和FOXP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TIPE2和FOXP3在肝硬化和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肝癌和肝硬化患者手术切除的肝组织60例,分别应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IPE2和FOXP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肝组织病理分级、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otransferase, ALT)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等多项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肝癌患者较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IPE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FOXP3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肝组织TIPE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FOXP3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P<0.01);TIPE2和FOXP3表达与肝癌组织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分化程度越低TIPE2下调越明显,而FOXP3上调越显著;同时TIPE2表达程度与血清AFP水平、AST/ALT比值、中性粒细胞数量和NLR呈负相关。结论 TIPE2可能通过负性调控FOXP3+Treg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参与了肝脏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在肝癌的发生中可能发挥负性调控作用。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肝纤维化危险因素分析及构建预测模型
    肇雪婷, 白佳雯, 孙军
    2025, 40(5):  417-42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6
    摘要 ( 36 )   PDF (1157KB) ( 11 )   HTML ( 4)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etabolic dysfunction-associated fatty liver disease,MAFLD)肝纤维化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肝纤维化的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收集MAFLD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血生化指标等。根据FibroScan检测肝脏组织硬度值(liver stiffness measure,LSM), 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肝纤维化。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MAFLD肝纤维化的潜在预测指标,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通过C指数评估模型的区分能力,通过校准图分析模型的一致性,并通过决策曲线评价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共纳入MAFLD患者282例,其中97例存在肝纤维化(LSM≥8 kPa),185例为非肝纤维化(LSM<8 kPa)。单因素分析显示,血小板、血小板/白细胞比值(platelet to white blood cell ratio,PWR)、碱性磷酸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γ-氨酸转肽酶、血尿酸(serum uric acid,UA)、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发生肝纤维化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R(OR=0.921, 95%CI:0.877~0.967,P<0.001)是肝纤维化的保护因素,HCY(OR=1.101, 95%CI:1.032~1.175,P=0.003)、AST(OR=1.021, 95%CI:1.011~1.031,P<0.001)、UA(OR=1.032, 95%CI:1.001~1.066,P=0.048)是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分度(AUC=0.835,95%CI:0.779~0.891),校准曲线提示肝纤维化的预测概率与观测概率一致性较高,临床决策曲线确定列线图在阈值概率内有较高的净获益。结论 基于PWR、HCY、AST、UA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较好地预测MAFLD肝纤维化相关风险,从而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肖珂, 王奇
    2025, 40(5):  423-42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7
    摘要 ( 35 )   PDF (360KB) ( 6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并确定可能导致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3年5月收治的49例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49例糖尿病门诊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基本信息、病史、实验室检测结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相比于对照组显著升高,而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颅内压>300 cmH2O(1 cmH2O=0.098 kPa)患者比例明显高于无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伴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P=0.033)。预后良好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和空腹血糖均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P=0.046,P=0.005)。此外,预后良好组糖尿病合并并发症的比例也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P=0.047)。结论 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较低的血红蛋白和白蛋白水平以及并发症的存在可能增加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感性。另外,较高的炎症水平、血糖控制不良和合并并发症都可能增加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

    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观察脑机接口训练系统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
    徐胜, 杨青青, 张敏
    2025, 40(5):  428-43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8
    摘要 ( 43 )   PDF (1178KB) ( 3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unctional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fNIRS)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motor imagery-brain-computer interface, MI-BCI)训练系统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脑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on,FC)的影响。方法 按照入院顺序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在常州市德安医院康复医学中心就诊的脑卒中上肢偏瘫患者24例,应用fNIRS采集患者休息以及MI-BCI训练20 min后即刻的静息态数据,以FC为观察指标,选择患者双侧前额叶皮层、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的氧合血红蛋白为感兴趣区域,分析总体FC强度和基于感兴趣区水平的FC强度的差异。结果 训练后的总体功能连接强度显著高于休息状态(P<0.05),感兴趣区分析结果发现训练后患侧前额叶皮层(ipsilateral prefrontal cortical,iPFC)与健侧前额叶皮层、iPFC与患侧初级运动皮层(ipsilateral primary motor cortex,iM1)、iPFC与健侧初级运动皮层(contralesional primary motor cortex,cM1)、iM1与cM1、cM1与健侧初级感觉皮层间的FC显著高于休息状态(P<0.05)。结论 MI-BCI训练系统有助于调节双侧大脑平衡并诱导患者皮质重建,可能是其临床有效性的中枢机制。

    HEP/SF比值对维持性腹膜透析患者贫血的评估价值
    张宏涛, 钟美娇, 高敬洋, 李士杰, 于娜新, 范鑫, 陈立宁, 张扬, 王志奎, 边爱淑
    2025, 40(5):  434-438.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09
    摘要 ( 38 )   PDF (506KB) ( 2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铁调素(hepcidin,HEP)/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比值对维持性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贫血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临沂市人民医院PD中心规律随访的PD患者238例。其中男107例,女131例,年龄(50.21±13.92)岁,透析龄中位数16个月。依据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水平分组,HGB<110 g/L为贫血组(n=130),HGB≥110 g/L为非贫血组(n=108)。比较两组临床资料, 对相关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PD患者贫血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HEP、SF和HEP/SF比值对PD患者贫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贫血组比较,贫血组HEP、HEP/SF比值均较高,SF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F与HGB呈正相关(P<0.01),HEP和HEP/SF比值均与HGB呈负相关(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EP、SF和HEP/SF比值均为PD患者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显示,HEP/SF比值对维持性PD患者评估肾性贫血有较为重要的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892,95%CI:0.846~0.937,P<0.01,最佳截断值为0.63,敏感度为76.9%,特异度为96.3%。结论 HEP、SF、HEP/SF比值是维持性PD患者并发肾性贫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贫血的严重程度,对PD患者并发肾性贫血有一定的评估价值。

    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对适合强化疗中低危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生存的影响
    赵雅静, 陶千山, 沈元元, 董毅
    2025, 40(5):  439-444.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0
    摘要 ( 28 )   PDF (1091KB) ( 8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对适合强化疗中低危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患者生存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4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适合强化疗中低危AML患者107例,根据患者是否接受地西他滨维持治疗意愿分为维持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48)。维持治疗组根据预后分层分为低危组(n=32)和中危组(n=27),根据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 MRD)分为MRD阳性组(n=20)和MRD阴性组(n=39)。维持治疗组给予地西他滨15 mg/(m2·d),静滴,d1~5,为1个疗程,每2个月治疗为1个周期,连续应用6个疗程,对照组仅定期检测。收集并比较患者临床资料,主要观察无复发生存期(relapse-free survival, R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 OS)。结果 随访截至2024年10月,维持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RFS分别为40个月(95%CI: 11.427~68.573)与19个月(95%CI: 9.085~28.915),中位OS分别为46个月(95%CI: 21.538~70.462)与32个月(95%CI: 19.318~40.6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维持治疗的低危组与中危组AML患者中位RFS和中位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治疗前MRD阳性组中位RFS为23个月(95%CI: 11.712~34.288)、中位OS为28个月(95%CI: 22.336~33.664),而阴性组中位RFS和OS均未达到(P<0.001)。进一步分析维持治疗组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前后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发现调节T细胞水平下降,CD8+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适合强化疗的中低危AML患者可以通过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延长生存期,同时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可改善AM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合并肺动脉高压早产儿血清IL-33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魏静, 崔清洋, 韩慧珍, 闫会丽, 刘庆生
    2025, 40(5):  445-449.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1
    摘要 ( 35 )   PDF (867KB) ( 27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33表达水平与肺动脉高压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2年8月-2024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和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住院的BPD早产儿130例,根据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分为BPD组(n=74)和B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n=56)。另外,纳入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科和焦作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非BPD早产儿为对照组(n=50)。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并对130例BPD早产儿随访3个月,以IL-33中位表达水平为界限,分为IL-33高表达组(n=66)和低表达组(n=64)。采用logistic分析对BPD早产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IL-33预测BPD早产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效能。结果 3组血清IL-33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BPD组和B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血清IL-33表达水平依次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PD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PD组相比,BPD合并肺动脉高压组羊水污染、绒毛膜羊膜炎、呼吸衰竭、机械通气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比均较大,而5 min Apgar评分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PD分级、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和IL-33表达水平均是BPD早产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L-33表达水平预测BPD早产儿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曲线下面积为0.931,当IL-33为433.82 pg/ml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45%和93.21%。对所有BPD患儿随访3个月,与IL-33低表达组相比,IL-33高表达组发生肺部感染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结论 BPD早产儿血清IL-33升高,IL-33高表达可能参与了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且与患儿短期预后不良显著相关。

    视神经炎缓解期发生抗NMDAR脑炎1例并文献复习
    孔凡丛, 王方玉, 范楷, 刘耿熙, 赵连江, 刘菲
    2025, 40(5):  450-453.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2
    摘要 ( 29 )   PDF (1237KB) ( 6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视神经炎缓解期发生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 NMDAR)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神经炎缓解期出现抗NMDAR脑炎患者1例,并结合已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患者28岁女性,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伴幻听2 h 40 min”就诊,既往视神经炎激素冲击治疗减量过程中出现“癫痫样发作”,住院期间再次癫痫发作。行头颅磁共振成像示边缘叶脑炎并脑膜炎;血清、脑脊液检查抗NMDAR1抗体阳性。诊断为“视神经炎缓解期抗NMDAR脑炎”,经激素治疗后症状好转,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视神经炎患者出现癫痫症状时,建议行自身免疫性脑炎相关抗体检测,尽早明确诊断及治疗。

    肝移植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王东霞, 张东, 宋世飞, 杨艺敏
    2025, 40(5):  454-45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3
    摘要 ( 26 )   PDF (1152KB) ( 48 )   HTML ( 1)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osterior reversible encephalopathy syndrome, PRES)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PRES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50岁,于肝移植术后出现不明原因癫痫持续状态,经临床评估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相关PRES。通过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将CNI更换为西罗莫司),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完全缓解,未遗留后遗症。结论 肝移植术后PRES的发生与CNI类免疫抑制剂密切相关。早期识别、及时调整免疫抑制方案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1例并文献复习
    乔童, 王晓冉, 陈佳星, 付倩, 闫莉, 张爱丽
    2025, 40(5):  458-46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4
    摘要 ( 30 )   PDF (1192KB) ( 4 )   HTML ( 2)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的典型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河北省人民医院呼吸内科住院患者1例,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及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为18岁女性,主因腹泻5 d,咳嗽咳痰、胸闷气短3 d入院,入院后追问病史并完善相关化验检查,考虑肺炎,给予抗感染化痰等治疗后患者病情进一步加剧,反复追问病史后考虑百草枯中毒,应用甲泼尼龙联合环磷酰胺等综合治疗后,于外院行肺移植手术,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在未知摄入百草枯的情况下,早期影像学可表现为胸膜下磨玻璃影带状分布,后快速进展为肺纤维化,这些影像学特征对于识别百草枯中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述
    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房颤动中的研究现状
    马亚敏, 耿涛
    2025, 40(5):  463-467.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5
    摘要 ( 39 )   PDF (384KB) ( 10 )   HTML (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效的治疗和预防其潜在的致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一直是临床上研究的热点。沙库巴曲缬沙坦作为一种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在治疗心房颤动方面的优势逐渐显现。充分的探讨沙库巴曲缬沙坦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潜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前景,将为心房颤动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淋巴细胞归巢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靶点
    范玉雯, 宋佳, 黄盼娜, 张晓岚
    2025, 40(5):  468-472.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6
    摘要 ( 33 )   PDF (830KB) ( 50 )   HTML ( 1)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包括环境、免疫、感染以及遗传等因素,其中免疫紊乱是目前被认为最重要的原因。肠淋巴细胞归巢参与构成了肠免疫屏障,是肠黏膜免疫系统的重要免疫活动之一。本文就淋巴细胞归巢对炎症性肠病的影响及主要治疗靶点进行综述。

    肺癌患者静脉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田晓婷, 卢泽芬
    2025, 40(5):  473-476.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7
    摘要 ( 36 )   PDF (368KB) ( 10 )   HTML ( 6)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一种与血栓形成事件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其中最危险的是肺栓塞。肺栓塞时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和(或)咯血、肺动脉压力升高甚至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本文对肺癌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旨在为构建出适合肺癌患者的血栓预测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祝昌昊, 张洪鹏
    2025, 40(5):  477-480.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25.05.018
    摘要 ( 47 )   PDF (811KB) ( 10 )   HTML ( 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表现为滑膜炎症、炎症细胞浸润以及骨组织破坏等,临床常表现为对称性的多关节疼痛,严重者可导致关节畸形、关节功能减退甚至残疾。尽管RA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来自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的大量证据均表明炎症与其发病和进展均密切相关,提示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RA治疗的关键途径。本文对RA相关的炎症信号通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抗RA药物的研发与应用提供理论参考。